錨桿靜壓樁施工記錄表操作指南
錨桿靜壓樁施工記錄表在壓樁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記錄環節,它需要記錄每個節點下的相對應的記錄值,防止在壓樁過程中出現一些誤差或者其他問題。
① 在樁基施工前根據不同的地質情況的地段進行試壓樁,了解該工程樁的所需終壓力值樁長、樁端進入持力層的深度及貫入度情況。了解后方可全面施壓。
② 單樁根的施工工藝如下:
測量定位→樁機就位→吊樁插樁→樁身對中調整→壓樁→吊送樁器送樁→壓樁→壓到設計標高(或達到設計要求的終壓力)→持荷5秒鐘→反復施壓三次→壓樁終止→退出送樁器→進入下一樁位繼續沉樁
(2)壓樁施工
① 吊點要用一點吊,自樁頂往下2m處,最大彎矩要小于樁的允許彎矩值。
② 樁入孔后雙向校正,開始壓樁時再次校正,發現偏位立即停壓,必要時拔出重新調整,以保證樁垂直度(控制0.5%)。
③ 樁尖進入持力層的要求深度后,立即求貫入度,認真量測。
④ 認真做好原始資料整理工作,樁位編號應隨壓隨編,以免發生差錯。每班壓樁前后,都要核對樁位、樁數,以防錯壓和漏壓。
⑤ 壓樁按施工方案流水段施壓,無特殊情況不得更改。
⑥ 群樁施壓后,土涌量要求小于4cm,若超出應報告有關單位研究解決。
⑦ 樁構件堆放、就位等應符合規范要求。
⑧ 對于已施工的工程樁按時進行樁頂上涌觀察,如有上涌現象需對工程樁進行復壓工作。
(3)主要施工方法
①壓樁機應按終壓力要求配足重量,滿足最大壓樁力的要求,還應根據施工現場情況和地質情況適當調整配重。
②壓樁機上吊機在進行吊樁、喂樁過程中,嚴禁行走和調整。
③當第一節樁插入地面50cm時,應嚴格調整樁的垂直度,偏差不得大于0.5%L,然后才能繼續下壓。
④壓樁過程中應經常用吊錘從兩個方向觀測樁身的垂直度。當樁身垂直度偏差大于0.5%L時,應找出原因并設法糾正;當樁尖進入較硬土層后,嚴禁用移動機架等方法強行糾偏。
⑤送樁或復壓:施工時樁機要有足夠長度、專用的送樁器。當需要送樁或復壓時,應先檢查樁內是否充滿水;若充滿水,應抽去部分水后才能送樁或復壓工。當樁頂被壓至接近地面需要送樁時,應檢查樁頭質量。
⑥每一根樁應一次連續壓到底,壓樁、送樁應連續進行,中間不得無故停歇。
⑦壓樁過程中應經常注意觀察樁身混凝土的完整性,一旦發現樁身裂縫或掉角,應立即停機,找出原因,采取改進措施。
⑧壓樁時應由專職記錄員及時準確地填寫壓樁施工記錄表,并經當班監理人員(或建設單位代表)驗證簽名后才可作為有效施工記錄。
⑨當一根樁壓完后,若有露出地面的樁段必須在移機前截去,嚴禁利用壓樁機行走推力強行將樁扳斷的作業法。
⑩入土深度以最后貫入度控制為主,以標高作為參考。
⑾ 當沉樁達壓重要求之后,必須持荷5秒鐘,如5秒鐘內不穩定,必須再持荷5秒鐘,一直到穩定為止(穩定標準:5秒鐘內沉降不超過1cm),然后馬上復壓三次以上,以便確保單樁承載力達到設計要求。
⑿ 遇下列情況之一應暫停壓樁作業,并及時與設計、監理等協商處理:
A、壓力表讀數驟變或讀數與地質報告中的土層性質明顯不符;
B、樁難穿越具有軟弱下臥層的硬夾層;
C、實際樁長與設計樁長相差較大;
D、樁身混凝土出現裂縫或破碎;
E、土中樁身出現硼裂聲等異?,F象;
F、樁頭混凝土剝落、破裂;
G、樁身突然傾斜、跑位;
H、夾持機構打滑;
I、地面明顯隆起、附近房屋及市政設施開裂受損;
J、鄰樁上浮或樁頭位移;
K、壓樁機下陷。
⒀截樁頭:最后一節樁之樁頂需高出設計樁頂標高1.5倍樁徑長度,以供截樁使用。截樁須用專用截樁機,嚴禁采用大錘橫向敲擊截樁或強行扳拉截樁,截樁后的樁頂標高允許偏差為±10mm。
三、工程質量缺陷控制
建設單位委托市建筑工程檢測中心對12#倉庫樁基采用低應變動力檢測根據《基樁低應變動力檢測》JGJ/T93-95的檢測標準,總計檢測60根。通過檢測可得:
A類樁:波形規則衰減,無缺陷反射波存在,樁底清晰,波速正常,樁身完好;
B類樁:波形規則衰減,存在輕度缺陷反射波,樁底有小缺陷,樁底可分辨,波速正常,可以作為工程樁使用;
C類樁:波形存在嚴重的缺陷反射波,樁底反射不易被識別波速偏低,砼質量較差,作為工程樁使用需采取處理措施;
D類樁:波形存在嚴重的缺陷反射,且多次重復反射,波無法向下傳播,無樁底反射為廢樁。
結論: 樁基施工過程中存在樁頂掉角、樁身斷裂、樁頂位移、沉樁達不到要求、接樁處裂隙的質量問題。經有關單位會審,由設計單位提供加固方案,采用了襯樁和加大樁基承臺等設計方案,增大了施工單位的工程成本。由此看來,以上存在問題亟待解決。